菁染料是能使感光材料增加感光性的一類染料。溴化銀乳劑中加入菁染料后,可使乳劑在染料所吸收的光譜區(qū)域中產(chǎn)生新的感光性,從此菁染料在黑白膠卷、彩色膠卷及紅外膠卷等感光材料工業(yè)先后獲得廣泛應(yīng)用。菁染料也常被稱為光譜增感劑或增感染料。
麥克林酞菁、花菁及方酸菁試劑具有純度等級高、生產(chǎn)工藝先進(jìn)、支持研發(fā)定制等特點,能被廣泛適用于各類科研項目、研究實驗中,歡迎選購。
本文通過以下幾點簡單介紹麥克林菁染料試劑的產(chǎn)品特性及相關(guān)應(yīng)用:
1.酞菁
2.花菁
3.麥克林菁染料試劑產(chǎn)品規(guī)格
酞菁
定義
酞菁(Phthalocyanine),是一類大環(huán)化合物,環(huán)內(nèi)有一個空腔,直徑約2.7 × 10−10m。中心腔內(nèi)的兩個氫原子可以被70多種元素取代,包括幾乎所有的金屬元素和一部分非金屬元素。酞菁環(huán)的配位數(shù)是四,依金屬的原子尺寸和氧化態(tài),一個或兩個(對部分堿金屬而言)金屬原子可以嵌入酞菁的中心腔內(nèi)。如果金屬趨向于更高的配位數(shù),金屬酞菁的分子會呈角錐體,四面體或八面體結(jié)構(gòu)。錒系和鑭系金屬是八配位的,這兩個系的金屬酞菁呈現(xiàn)三明治型結(jié)構(gòu)。
概述
酞菁分子中心是一個由碳氮共軛雙鍵組成的18-π體系,它的吸收譜可見區(qū)680nm和近紫外區(qū)340nm處有強(qiáng)吸收峰,分別稱作Q帶和B帶(Soret帶)這兩個帶尤其是Q帶是酞菁類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帶,可以作為酞菁成環(huán)的標(biāo)志。
酞菁的電性質(zhì)研究表明,該類化合物是一種有機(jī)半導(dǎo)體,帶隙寬度為1.5ev左右,一般是p型半導(dǎo)體,通過改變酞菁環(huán)上的取代基和中心金屬的類型可以修飾或改變酞菁的性能,得到性能各異的功能材料,當(dāng)酞菁周邊的取代基連上強(qiáng)拉電子取代基如 -F 和 -CN 等時,甚至可以轉(zhuǎn)化為n型半導(dǎo)體。
合成
酞菁通常由鄰苯二酰衍生物的環(huán)化四聚合反應(yīng)合成,即鄰苯二甲酸、鄰苯二甲酸酐、鄰苯二甲酰亞胺、鄰苯二腈、1,2-二溴苯或1,3-二亞氨基異吲哚啉。制備金屬衍生物最常用的方法是鄰苯二腈的金屬模板反應(yīng),而1,3-二亞氨基異吲哚啉是用于獲得非金屬酞菁。制備非金屬酞菁的另一種方法是用醇鈉或醇鋰處理鄰苯二腈,可以得到堿金屬酞菁,緊接著用無機(jī)酸去掉金屬得到非金屬酞菁。而且,在對苯二酚、四氫嘧啶存在下加熱鄰苯二腈可獲得非金屬酞菁。目前,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鄰苯二腈和異吲哚啉在高沸點有機(jī)溶劑中合成酞菁,用這兩種前體合成酞菁的優(yōu)勢在于易提純及產(chǎn)率較高。
相關(guān)化合物
花菁
花菁(Cyanines)是一大類熒光染料,盡管其名字中帶“青”字,但其電磁波譜從紫外(UV)覆蓋的近紅外(NIR)。
麥克林菁染料及其衍生物試劑產(chǎn)品介紹
麥克林菁染料試劑產(chǎn)品優(yōu)勢:
1.結(jié)構(gòu)新穎、品種繁多
2.純度等級高
3.生產(chǎn)工藝先進(jìn)
4.接受研發(fā)定制
I874779 |
酞菁鐵(II),98% |
132-16-1 |
C32H16FeN8 |
I885055 |
IR-780 碘,Dye content ≥95 % |
207399-07-3 |
C36H44ClIN2 |
E801849 |
依來鉻氰藍(lán)R,>99%(HPLC) |
3564-18-9 |
C23H15Na3O9S |
C822196 |
酞菁鈷(II),≥90.0%(T) |
3317-67-7 |
C32H16CoN8 |
I811816 |
吲哚菁綠,75% |
3599-32-4 |
C43H47N2NaO6S2 |
C806159 |
酞菁銅(II),β-form, Dye content 90 % |
147-14-8 |
C32H16CuN8 |
D903623 |
DiD 高氯酸鹽 |
127274-91-3 |
C61H99ClN2O4 |
N886072 |
酞菁鎳(II),Dye content 85 % |
14055-02-8 |
C32H16N8Ni |
Z837971 |
酞菁鋅,95 % |
14320-04-8 |
C32H16N8Zn |
M836169 |
錳(II)酞菁,98% |
14325-24-7 |
C32H16MnN8 |
P823720 |
酞菁,93% |
574-93-6 |
C32H18N8 |
D823095 |
1,1'-雙十八烷基-3,3,3',3'-四甲基吲哚菁高氯酸鹽,97% |
41085-99-8 |
C59H97ClN2O4 |
N815030 |
新吲哚菁綠(IR-820),Dye content 80% |
172616-80-7 |
C46H50ClN2NaO6S2 |
C849952 |
Cy3,95% |
146368-13-0 |
C31H38N2O8S2 |
M867730 |
酞菁鎂(II),Dye content 90 % |
1661-03-6 |
C32H16MgN8 |
T866792 |
酞菁錫(II),≥95% |
15304-57-1 |
C32H16N8Sn |
D864435 |
3,3'-二丙基硫雜二羰花青碘化物,≥98% |
53213-94-8 |
C25H27IN2S2 |
D863629 |
3,3'-Dioctadecyloxacarbocyanine perchlorate,≥98% |
34215-57-1 |
C53H85ClN2O6 |
I864733 |
IR-775氯化物,>90.0%(N) |
199444-11-6 |
C32H36Cl2N2 |
I862666 |
IR 783,≥98%(HPLC) |
115970-66-6 |
C38H46ClN2NaO6S2 |